▲资料图。图/IC photo
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开通高考分数查询,“高考志愿填报”备受关注。据报道,今年多家平台引入了“人工智能、AI填报”这类新型工具,生成“志愿填报”咨询产品,手机应用商店中也有数百款与“高考志愿填报”相关的App。同时,许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志愿填报领域并实施诈骗。
(资料图)
总体看,这种AI服务,为考生准确填报志愿提供了一定参考。但太多机构在巨大利益引诱下的一哄而入,也造成服务质量上的良莠不齐,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认为有机可乘,将黑手伸向考生和家长。其中的风险,不可不防。
将AI作为噱头引诱考生和家长,并非今年才有。在某投诉平台,有考生投诉称:“AI建议填的六个大学一个都没录取,号称成功率在70%以上,最终录的是我自己填的保底大学,比高考分数低了20分的学校。”
如果说,上述风险来自AI作为技术手段的局限以及对其作用的夸大,那么,考生和家长面临的更大风险,则来自不法分子借助AI的幌子设置陷阱。
比如,据公安机关通报,有咨询机构打出广告,称“与C9、985、211院校成功牵手”“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”。事实上,上述事实纯属虚构。一旦落入此类陷阱,家长损失钱财,孩子学业受阻。
另外,利用AI服务志愿填报,除了其所提供的信息能否做到真实准确外,也需警惕的是,在相关信息的填写、查询过程中,考生个人信息和隐私有遭泄露的风险。而这类信息,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,实施精准诈骗,后果堪忧。
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中规定,不得非法留存能够推断出用户身份的输入信息,不得根据用户输入信息和使用情况进行画像,不得向他人提供用户输入信息。
由一些商家利用AI推出的“志愿填报”咨询产品,问答之间,用户很容易被“画像”。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而言,走过了高考,若在填报志愿环节出现纰漏乃至被骗,将成人生一件抱憾之事。
所以,AI为填报志愿提供帮助,也带来不少风险。这需要考生、家长睁大警惕的眼睛,但作为“局中人”,他们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,等发现风险,危害结果往往已经发生。更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有关部门的及时、有效监管,防患于未然。
比如,是否该为这个行业设置规范的管理标准?在天眼查App以“高考志愿填报”为关键词,会出现2400多个结果,大多是跟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资讯公司,有的刚成立不到一个月。考虑到该行业对考生影响重大,以及目前机构良莠不齐的事实,有关部门应考虑设置相对高的准入门槛。
再比如,对于吹嘘“精准填报”等夸大宣传,市场监管部门能否及时查处,避免误导更多人?有诈骗端倪的案件,公安机关能否尽早介入?
当考生和家长睁大警惕的眼睛,有关部门实现有效监管,AI填报志愿的风险降到最小,考生和家长才可放心享用技术进步的成果。
撰稿/李曙明(法律学者)
编辑/迟道华
校对/刘越
关键词: